评论:楼市需求端“纾困”要与培育潜力需求结合
原标题:楼市需求端“纾困”要与培育潜力需求结合
来源:21世纪经济报道 李宇嘉(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)
近期,纾困各地密集出台房地产纾困政策,评论包括取消和放松限购、楼市力需退出限售、需求降低首付比例(比如推行“认房不认贷”的端培首套房认定标准)等,也包括加快项目开发,育潜推进货币化安置,求结提升预售资金使用效率,纾困降低土地付款要求等。评论总体来看,楼市力需调控政策进入了新一轮纠偏或调整期,需求且从力度偏小的端培补贴、公积金扶持等转向按揭扶持等较大力度的育潜范畴。
催化各地楼市政策调整的求结,既有顶层宏观指导的纾困变化,也有房地产行业和市场自身的变化,而疫情多点散发也是客观因素。近期,相关重要会议提出“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”“不出不利于稳定市场预期的措施”“更好满足购房者合理住房需求”等等。正是顶层指导的这些变化,促成各地出台纾困政策。
从行业和市场看,部分民企债务风险显现仍在持续,在供给端对行业形成冲击,导致供地、开工、销售、竣工等全链条下行。1-2月土地购置面积下行42.%,开工、销售面积和金额、竣工面积等都出现10%-20%的下跌;在需求端,一季度疫情散发,对服务业冲击较大,居民收入预期转弱,也拖累了需求。
刚刚过去的3月份,30个大中城市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48.5%。根据的跟踪,一季度重点18家房企销售下降45.5%,其中一般信用公司销售下降77.2%。从前景来看,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,3月房地产商务活动指数38.2%,比上月大降7.9个百分点,大大低于临界值。因此,不管是从“稳地价、稳房价、稳预期”的长效机制目标考虑,还是防范和化解房地产企业风险,以及稳定房地产支柱产业地位,都需要合理纠偏和调整楼市政策。
目前来看,集中在需求端的政策松绑或市场纾困,有两个较大的效应。一是创造处理行业债务问题的良好环境。在企业自救为主的前提下,要提高造血功能,首要的就是企业销售回款能“正常化”。但是,由于市场预期房价还会降,或担心“交付难”、交付质量不高,导致合理的购房需求释放受阻。通过需求端纾困,让市场保持一定温度,有助于解决债务问题。债务问题得到缓解,供给端对行业的冲击就会缓解,企业拿地、开工、竣工等全链条循环都会更良性一些。二是释放或降低有效需求购房门槛和成本。根据克而瑞统计,2021年194个样本城市中,三房到四房户型的新房在总销售中占比75.53%,改善型或换房需求占主导。因此,适当松绑限购、限售,有助于改善型需求入市,有助于“卖一买一”的换房需求释放。
另外,在当前各大城市房价水平仍在历史高位的情况下,如何解决有效需求不足,这是最重要的问题。上一轮房地产市场回升期(2015-2018年),棚改、去库存等政策助推了三四线城市商品房市场上扬。当下,三四线城市住房供求基本平衡,甚至出现供应过剩的态势。目前,住房需求主要集中在热点城市及都市圈,除了部分改善或换房需求,新市民是需求的主力。
新市民渴望拥有住房,渴望扎根就业地城市。但是,他们甫一进入大城市,就面临高房价、高生活成本。因此,对于有能力购房、收入能支持月供,或垫一垫脚能探得到城市房价的,纾困政策应着力于降低贷款首付,特别是降低贷款利率。因此,近期各地不断有消息传出,非限购区下调首套房首付比例至20%,下调首套和二套房贷利率水平,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并降低首付。
截止到3月份,根据贝壳研究院的统计,103个重点城市主流首套房贷利率已连续6个月下降。3月份,5年期LPR为4.60%,103个重点城市首套房、二套房按揭利率分别为5.34%和5.60%,距离差别化信贷政策的最低利率要求(首套房不低于LPR、二套房不低于LPR+60),尚有71个和40个基点的下降空间。因此,未来预计按揭利率还有下降的空间。
一些地方出台的包括降低按揭利率,契税补贴、购房消费券补贴、人才安家补贴等在内的措施,确实能降低购房成本。但是,在各地财政普遍紧张的情况下,这种补贴对于提升购房能力的效果或许有限。相关数据显示,我国有3亿左右新市民。今年1-2月份,全国商品房销售均价为9844元。考虑到3亿左右的新市民主要集中在一二线热点城市或都市圈,这些区域住房均价普遍在1.5万元以上,新市民购房置业的挑战仍然较大。因此,要持续推动住房消费需求释放,更重要的是推进住房供给侧改革。
2021年7月份,国家首次发布了我国住房保障顶层设计,也就是“三房”——公租房、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,并将保障性租赁住房作为“十四五”住房工作的重点,目的就是通过低成本、低门槛、配套好的保障房体系,以及长租房建设等,让新市民顺利在城市安居,在不影响基本消费(生活、教育等)的前提下,还能积攒收入,从而实现“由租转购”的健康消费。
促进房地产良性循环是当下的楼市主题,也是一个系统工程。其相比过去单维度的去库存、房地产调控,更强调系统性、整体性,既要避免政策叠加、合成谬误,也要避免简单放松、任务分解,需要的是各部门协同作战。需要注意的是,短期稳定是为了长期目标,要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,有所为有所不为,有放松有保持,有冲前有靠后,不能让长期目标短期化,系统目标碎片化。
(责任编辑:探索)
- ·直击2022年金融街论坛|香港金管局副总裁李达志:提升数字金融基建水平 保持国际竞争力
- ·韩国央行上调基准利率至2.25%
- ·经济衰退担忧再打击!油价跌至三个月来最低水平
- ·华硕Zenfone 9被曝将于7月28日正式发布,新一代小屏旗舰要来了
- ·华彬红牛1元乐享难以顺利兑换,官方称会积极对接,但无人联系消费者
- ·又有券商自营上了打新“黑名单”!最新回应
- ·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2022下半年投资展望:A股积极有为 债市窄幅波动
- ·快讯:汽车零部件板块异动拉升 合力科技、均胜电子午后涨停
- ·视频|少亏60万?佩洛西夫妇提前清空手头英伟达股票
- ·微软:正在裁减一小部分员工,影响到的员工总数不到1%
- ·360大数据协同安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钟力:安全是数字时代的底座 是一切正常运转的基础
- ·比亚迪回应研发磷酸锰铁锂电池传闻:电池各种材料都会有研究
- ·试点运行平稳 产品不断创新养老理财进入规范发展“快车道”
- ·联合国预计印度人口明年超中国,印媒:有助于印度进五常
- ·百度第三季度营收325亿元 Non-GAAP净利润59亿元
- ·证监会同意汉仪股份、建科股份、熵基科技、快可电子创业板IPO注册
- ·大港股份被传涉锂股价两月涨60% 主业投资不及预期净利预降50%
- ·开发商逾期未交房,法院支持按揭借款人不偿还贷款
- ·成都轨道集团积极为中小微企业纾困
- ·美国6月CPI前瞻:市场预计或刷41年新高,见顶了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