会员登录 - 用户注册 - 设为首页 - 加入收藏 - 网站地图 一“芯”难求成常态,车企自救抢夺“话语权”!

一“芯”难求成常态,车企自救抢夺“话语权”

时间:2025-07-07 03:06:07 来源:郁郁不乐网 作者:时尚 阅读:794次

本报(chinatimes.net.cn)记者翟亚男 北京报道

汽车行业数据预测公司AFS发布的芯最新数据显示,截至6月12日,难求受芯片短缺影响,成常今年全球汽车市场累计减产量约为223.04万辆,态车中国地区累计减产10.73万辆。企自在“缺芯”的救抢拉扯作用下,车市格局乃至整个产业链都开始悄然重构,夺话而车企作为这场变革的语权主角,则开启了一场从被动到主动的芯自我救赎。

芯片价格仍在上涨

“原本成本只有几元钱的难求汽车芯片,在去年9月、成常10月份价格已涨到近千元一枚,态车而到现在则需要四五千元一枚。企自即便如此,救抢很多主机厂还是夺话很难拿到货。如一款标价才15元多的低压差稳压器芯片,因为紧缺,订货要一年甚至一年以上时间才能交货。”恩智浦的珠三角经销商负责人表示。有消息称,博世目前也正在与车企重新进行合同谈判,计划提高产品价格。

可以看到,目前车企面临的已不止是芯片短缺问题,还有成本上涨的压力。“正常情况下,一般车企都会选择与大供应商建立合作,很少轻易更换零件供应商,所以一旦芯片出现供应问题,我们除了等待或者支付高昂的溢价费用外,没有更好的选择。”某合资车企相关负责人向《华夏时报》记者表示。“按照涨价后的价格计算,智能电动汽车的芯片成本已经超过了电池包。”威马汽车创始人沈晖直言不讳地表示。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对此也是大肆吐槽:“有一些人以上千元的价格提供成本仅个位数的芯片,进价成本才3.5元到7元的芯片,芯片中间商报价已达2500元至3000元,价格加了几百倍。”

“近期物流和能源等成本都在上升,芯片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。但最主要的问题是供需出现了真空地带,此前芯片厂因车规级芯片利润低、技术要求高,不少都在缩减产能,目前扩产的热情也不高,而在智能化浪潮下车企的需求却是呈几何式增长。”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。数据显示,2022年第一季度,台积电的汽车芯片业务只占营收的5%,而智能手机和HPC(高性能计算)却占到了营收的80%。除了苹果外,联发科、高通等等都是台积电的大客户。显然,对于芯片企业来说,汽车市场并不是最重要的市场和利润的主要来源。

《华夏时报》记者了解到, 一辆智能电动车芯片的绝对数量接近5000颗,尤其汽车ECU系统需要的MCU芯片最为紧缺。但该类芯片测试时间、生产周期都很长,利润却是最低的。在“缺芯”潮之前,MCU芯片的价格一般在1-3美元左右,但因为使用在车上,需要更严苛的技术指标。这些指标需要芯片克服严寒、高温、粉尘等考验,并要求拥有15-20年的设计寿命。这样的成本与收益比例也衍生出了一个问题,就是没有芯片厂会主动投入巨资建造一家生产利润不高、但要求很高的车规级芯片工厂。

一个好消息是,台积电、英飞凌、英特尔、格芯等厂商,近期均宣布了各自扩产或向汽车芯片产能调配的计划。但在业内看来,由于车载芯片产能建设、生产、上车周期很长,现在扩产的产能也只能在2023年之后才能释放出来,短期压力仍难以缓解。

头部车企自研提速

根据中汽协的调查,汽车芯片国内整体自主率不足5%。2022年“两会”期间,多位来自汽车厂的人大、政协代表指出,发展车规级芯片已经迫在眉睫。工信部也在鼓励车厂、芯片厂商的协同创新,提升国内芯片的供给能力。在政策支持再叠加缺芯的大背景下,国内车企开始考虑多供应商策略,扶持国产厂商,寻求国产替代。

相关负责人对《华夏时报》记者表示:“目前来看芯片短缺在逐步缓解,但局部短缺现象仍可能贯穿全年。公司目前正在加快推进75款芯片完成国产化开发并进入整车量产应用。”此外,已经制造出部分车用芯片,其中最紧缺的MCU芯片完全是自主设计,只需找代工厂就可实现自给自足。去年比亚迪通过芯片替代技术方案,帮助国内不少车企解决了部分燃眉之急。

“2021年可以将问题推给芯片企业,2022年要回归主机厂本身探讨危机的根源,加速行业在供应链和技术上的应变和迭代。把汽车智能化的命脉握在自己手里,是一个非常明智的做法。显然,这将会引发一场巨大的市场环境变化。”电动汽车三电系统和汽车电子工程师朱玉龙认为。根据美国调查公司Gartner的判断,汽车前十名的汽车制造商中,将有一半实现芯片自研。但不是所有车企都具备独立研发的能力,对于自身盈利有限的车企来说,自研芯片压力巨大。

今年以来,“自己成为源头供应商”成为部分车企的目标,目的就是通过与芯片厂商的合作实现“曲线救国”。如一汽为芯擎科技提供了数亿元战略投资,将在车规级、高算力芯片领域展开合作;吉利与芯聚能成立了合资公司,计划在2025年推出5nm芯片,以为智能驾驶提供算力支持……有业内人士预计,车企选择与芯片厂商直接合作共同研发设计、制造和封装芯片将成为一种趋势。

中汽协专家预估,2022年年底前缺芯问题会得到缓解,但“小幅度缺芯会成为常态”。“‘缺芯’好转的部分原因,是经济前景不佳和通货膨胀,消费者降低了对同样需要芯片的消费电子产品的需求。汽车行业要紧抓机遇,实现向电动汽车转型的历史性转折。”上述专家解释到。

芯片减产导致价格暴涨,从而引发了车价普遍上涨的连锁反应。但当所有车企都站上“缺芯”后时代的起跑线时,车企的主动自救将打破这种失衡状态。“缺芯”的博弈已持续两年之久,只有找到一个令芯片厂和车企都满意的平衡点,才是解决“缺芯”问题的最好方法。

责任编辑:李延安 主编:于建平

(责任编辑:综合)

相关内容
  • 议价能力差,原材料供应存隐忧!IDG突发入股,Growatt能否俘获港股投资者的心?
  • 土耳其推迟瑞典芬兰入北约三方会谈机制
  • 超级大港的“桥吊医生”:在40米高空守护港口“心脏”
  • “重庆造”新能源汽车加速“出海”
  • 小米:第三季度研发支出41亿元,同比增长25.7%
  • 万事达Q4营收同比增长12% 净利润同比增长6%
  • 雨枫:理想和蔚来离战火较远 而小鹏整个产品定位都在特斯拉的火力覆盖范围之内
  • 【回乡见闻】返乡见闻:兴化府的消费升级
推荐内容
  • 重磅回应!沪深交易所:高度关注涉核酸检测企业上市申请,严把市场准入关
  • 文化和旅游部再次提醒游客
  • 高盛看好菲利普莫里斯在2023年表现 上调评级至“买入”
  • 南非国家电力公司谈大规模限电:正在为“过去错误”付出代价
  • 逃债逃限高灰色产业:有人在淘宝拼多多公开叫卖“挂名法人”生意
  • 收评:港股恒指涨2.37% 恒生科指涨4.26%腾讯收复400港元